近年来,我校离退休教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牢牢把握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,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,积极弘扬教育家精神,发挥自身独特的政治优势、经验优势、威望优势和学术优势,在支援西部高校建设、科学研究、育人育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,涌现出一批“老有所为”的先进典型。今天刊发的是我校支援西部计划的银龄教师,数学学院退休教师邓绍高的事迹材料《戈壁植胡杨,银援润石大》。
戈壁植胡杨,银援润石大
——数学学院退休教师邓绍高副教授
邓绍高,博士学位,退休前系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,长期从事数学教学与科研工作。先后多次主持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研究;曾主讲《高等数学》等多门课程并担任数学建模创新团队指导教师;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独树一帜,其研究成果《数学建模课中爱党爱国情怀培养的实践与思考》获校级教改重点项目立项。作为共产党员,他始终活跃在党建活动第一线,同时以饱满热情参与各类教职工文体活动。

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2023年,已届退休之龄的邓绍高怀揣着对教育的赤诚与对边疆的热忱,积极响应教育部“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”号召,毅然奔赴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克拉玛依校区,以胡杨般坚韧的意志扎根边疆,用学识与坚守为边疆教育注入温暖力量,在天山脚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。
扎根边疆: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
邓绍高老师坦言“刚退休时,觉得自己没有用武之地”,这份想做点事的念头,与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号召不谋而合。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,这句朴素的话,成了他奔赴边疆的坚定初心。

初抵克拉玛依,严酷的自然环境给了他“下马威”:戈壁滩干燥多风,昼夜温差可达十余度,空气里没有一丝水汽,让习惯四川湿润空气的邓老师出现嘴唇干裂,喉咙干渴。更让他担忧的是,干燥气候可能会引发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等,但这份担心并未让他退缩。正如古人所言“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”,邓绍高老师开始主动寻找适应环境的方法:他坚持每天多喝水补充水分,经常去健身房锻炼,关注学习老年人的保健知识,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“戈壁生存法则”。

“胡杨生而千年不死,死而千年不倒,倒而千年不朽。”在新疆生活的日子,邓绍高老师深深地被胡杨精神所打动,发扬胡杨精神,认真工作。正如胡杨一样适应戈壁、守护戈壁,如今的邓老师,不仅完全适应了边疆气候,还笑称身体状态比在成都时更好了——这段与环境的博弈,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,更让他对接下来的教学科研工作充满了信心。
科研教学相长:以前沿视野引领方向
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”在邓绍高老师的教育理念中,教学与科研从来不是割裂的,而是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的。退休前,他便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,对数学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有着深入研究;银龄援疆期间,他依然保持着对科研的热忱,不仅自己紧跟前沿,更努力用科研视野为学生点亮学习方向。
他深知,对于基础学科而言,“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前景”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。他会分析数学在其他专业领域的应用案例,让学生们意识到,“原来数学离自己的专业这么近,离未来的职业这么近”。他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,从建立简单数学模型开始,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与实践能力。在科研和教学中,邓绍高老师也为年轻教师树立了榜样。他常对年轻教师说:“只有自己站在学科的前沿,才能把知识的‘来龙去脉’讲清楚,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生命力。”
校地同心:以温暖支持助前行
邓绍高老师的援疆之路,并非独自一人的远征,而是有着来自西南交大领导的支持和肯定。回忆起当初参与银龄计划的契机,他感慨地说:“是西南交大教师发展中心的王璐老师主动宣传招募信息,我才知道有这个为边疆教育做贡献的机会。”在银龄援疆期间,西南交大人力资源部领导翟东海也关注着他的生活与工作,专门打电话慰问。“学校的支持让我们这些银龄援疆老师心里很温暖,也更有干劲做好援建工作。”
2024年10月,习近平总书记给“银龄行动”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,肯定他们是“老有所为”,同时党中央、国务院授予了教育部直属高校援疆银龄教师团队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,这让邓绍高老师备受鼓舞。“刚开始只是想退休后做点有意义的事,没想到能得到这么高的认可。”他认真阅读回信内容,更坚定了继续为边疆教育发光发热的决心,全身心投入教学:“边疆需要我们,这里的学生需要我们,能在退休后为国家做些贡献,是很有价值的事。”


薪火相传:以长远视野寄青年
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”银龄援疆期间,邓绍高老师还参与“援建林”植树活动,与学生一同栽种胡杨树苗。看着亲手种下的树苗在戈壁滩上努力生长,他也会想起自己的学生:“教育就像种树,需要耐心浇灌、悉心培育,总有一天它们会成长为参天大树。”

在采访的最后,邓绍高老师对新时代青年学子提出了殷切期望。他希望年轻人能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大学学习,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利益。在他看来,大学教育的核心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,更重要的是培养综合素质——包括学习能力、创新思维、适应社会的能力。“哪怕将来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无关,这些综合素质也会成为你们立足社会的基础。”
他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例,勉励学生既要扎实专业基础,也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。“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机会,也面临更多挑战——只有不断提升综合能力,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抓住机遇。”他还特别提醒学生要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,“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,学习就像爬山,爬到山顶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”。

从四川到新疆,从科研前行者到银龄援疆人,邓绍高老师用行动诠释了师者仁心,用坚守践行了为国奉献的誓言。他就像一颗种子,在边疆教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;又像一束光,照亮了边疆学子的前行之路。这份“戈壁植胡杨,银援润石大”的情怀,不仅是西南交通大学“竢实扬华,自强不息”精神的生动体现,更将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为边疆教育事业贡献力量。